1.0 的孤独修行
Matt Mullenweg,开源软件 WordPress 的联合创始人,全球最大分布式公司之一 Automattic 的创办人兼 CEO。他致力于推动出版、商业与通信的民主化,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网络上自由表达与创造。他打造的 WordPress 如今承载着全球超过 43% 的网站,是无数创作者的数字家园。
发表于2010年11月9日
许多创业者把史蒂夫·乔布斯奉为神明。他太讲究完美了,他们说。在库比蒂诺的 1 Infinite Loop,没有任何产品能未经打磨出门,精致得让全球极客口水直流。绝不妥协!
但我喜欢苹果的原因恰好相反:他们从不怕把一个粗糙的 1.0 版本扔到世人面前。
“没有无线连接。空间比 nomad 还小。逊毙了。”
—— cmdrtaco,Slashdot.org,2001 年,评论初代 iPod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台一代 iPhone。就像等一顿饭、排一家俱乐部的队,那几个小时的等待,让我第一次滑动解锁那一刻格外甜美。感觉像是在《星际迷航》里,这玩意就是我的神奇三录仪……一个会在 AT&T 网络上频繁掉线的三录仪,一个耳机接口不兼容我所有高价耳机的三录仪,不能装应用、没有复制粘贴、速度还慢得出奇。
更疯狂的是,初代 iPhone 上市时,带着这些毛病亮相,你都能想象在苹果园区的某个隐秘实验室里,早就有一台完美的 3GS 原型机了,处理器更快、电池更耐用、耳机接口正常……一切都更成熟。乔布斯大概率已经把它揣在兜里满世界跑了。可想而知,他们得多憋屈:明明已经解决的毛病,却只能听着外界批评不吭声——因为要等零部件降价,或者 App Store 的 bug 修完才能放出来。
“400 美刀买个 MP3 播放器!我看应该叫 Cube 2.0,肯定卖不出去,没多久就得砍……还不实用。呃,乔布斯,我能先来个 PDA 吗?”
—— elitemacor,macrumors.com,2001 年,对初代 iPod 的回应
又或者,我在想,他们会不会早已练就了一种“禅定心”?WordPress 开发史上有段至暗时刻,被称作“失落的一年”。2.0 发布于 2005 年 12 月 31 日,下一版 2.1 居然等到 2007 年 1 月 22 日才出来。光看这时间差,你可能会猜测:是不是开源社区内讧了?是不是志愿者都散了?或者 WordPress 步伐放慢了?其实完全相反,2006 年对 WP 来说是突破性的一年:那一年下载量达 150 万次,我们还开始吸引到一些高流量博客的迁移。知名度的上升也吸引来一大批开发者加入,我们的开发与修复节奏空前高效。
真正拖死我们的,是那句熟悉的:“再加一点。”
如果我们早早划一条线,说一句“好了”,然后果断发布,那年完全可以搞出三次大版本。可问题是,离上一个版本发布的时间越长,大家的期待就越高,于是你越容易犯嘀咕:“要不趁现在再塞一个功能?再把这个 feature 优化一下?”
有些项目,就是这么被“再来一件”拖进了无底深渊。
“嘿——苹果听好了——别再玩这些小花招小玩具了,能不能花点时间把你那贵得离谱、烂得要命的服务器产品线理一理?你们到底是想认真做事,还是打算彻底变成一个奢华消费电子玩具公司?”
—— Pants,macrumors.com,2001 年
我几乎可以想象,在 iPod 或 iPhone 上市前,苹果内部一定也有团队在说一样的话:“复制粘贴那组人马上就搞定了,Walt Mossberg 肯定会因为这个喷我们,要不就别急着发去中国生产线,等几周行不行?” 他们当时可能真的觉得脸上挂不住。但真理是:如果你在发布第一个版本时,一点都不觉得尴尬,那说明你已经等太久了。
苹果最迷人的一点,是他们淘汰自家产品的速度之快。而我猜,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尽快发布”这件事上才如此有纪律感。就像我前面提到的,离上一次发布越久,压力就越大;但如果你知道:这次代码没赶上也没关系,六周后还有个 +0.1 的版本,那就没那么焦虑了。就像旧金山飞洛杉矶的航班一样,错过一班,知道下一班很快就来,也就不慌了。亚马逊在 Kindle 上也做得很好,几乎每年一代新机。
“使用”对一个创意来说,就像“氧气”。你永远无法真正预判用户会如何回应你造出的东西,除非你把它放到真实世界里。而在那之前的每一秒,你的创意其实都在“窒息”——因为它还没吸到外部世界的空气。更糟的是,创意从来不是在真空中孵化的:只要你这个点子有点价值,地球上就很可能还有两三个团队也在琢磨类似的事,甚至搞出你根本没想到的东西,直接颠覆你所在的市场。(还记得那些播客创业公司吗?Ev Williams 的 Odeo 也在其中——直到 iTunes 内建了播客功能,一切归零。)
越早发布、越频繁发布,你就越能获得一个独特的竞争优势:听到真实用户的声音。最理想的情况是,它能帮你看清市场的走向;哪怕最坏的情况,也能让你至少获得一小撮愿意为你鼓劲的人——你转型时,邮件还能发给他们说一声“我们又来了”。没有什么能替代真实使用场景带来的“高压测试”。
你也许会想,你的产品不一样,你只有一次机会登上媒体头条,一切必须完美,才配得上 Techcrunch 带来的全球曝光。但如果你真的只有一次接触用户的机会——那只能说明你的打法搞错了。
在经历了 WordPress 2.0 到 2.1 的“失落一年”后,我们社区开始采用更激进的节奏,每年搞三次重大版本发布。执行得也算不错,虽然 2009-2010 又有点懈怠,开始重蹈“再加一个功能”的老路。但从根本上说,它毕竟还是“盒装软件”——更新总会对用户带来一点负担,所以我们必须控制频率。
这也是我为什么钟情于做 Web 服务的原因。而 Automattic 几乎所有精力也都投入在服务型产品上。在 WordPress.com,我们每天会部署新代码二三十次,任何一个员工都能把代码上线。我们会监测部署到上百台服务器所需的时间,如果超过三十秒或一分钟,就会立刻想办法优化。在这种快速迭代的环境下,最重要的根本不是你上线的代码有多完美,而是你能不能快速撤回。这样一来,即使出错,代价也极低——只需“破坏一分钟”而已。一个想法可以从脑海闪现,到成型代码,再到上线用户手中,整个过程只需几分钟。我想不出还有哪种测试方式比这更扎实。
“真正的艺术家,会把作品发出去。”
——史蒂夫·乔布斯,198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