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职,也能做出点什么

You Don't Need to Quit Your Job to Make|By Steph Smith

不辞职,也能做出点什么
Photo by Robin Glauser / Unsplash
You Don’t Need to Quit Your Job to Make
The startup storyline being told may not be the most optimal. The mental clarity of separating your lifeline from your projects may be the most thoughtful choice.

原文:You Don't Need to Quit Your Job to Make

发表于2019年2月14日

“我想打破一个迷思——原创不等于极端冒险。我希望说服你:真正的原创者,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要普通得多。”
—— 亚当·格兰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大家好,我是 Steph。

我是一位独立创作者,目前在 Toptal 担任出版部门负责人,远程带领一个二十多人的团队。除此之外,我还是一名自学成才的开发者,也是一名女性,同时也拥有许多其他身份。

当我在这些角色之间切换、协调时,常有人问我:你怎么做到的?

说实话,这并不轻松。但我真心认为,限制我们可能性的,往往不是时间,而是那些“我不行”“我没空”的信念。这些内在设限,比真正的精力分配更具杀伤力。

我也总觉得,社会太喜欢把人分类贴标签了。可人生并不非此即彼,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你:一边上班,一边做创作者,不仅完全可行,反而能让你更灵活、更现实、也更容易长期坚持。

要点速览

这篇文章想探讨三个核心观点:

  1. 对“我没时间”的反驳——我们常常误解了时间的使用方式;
  2. 为什么保留一份工作未尝不是好事——真正成功的人不是冒险最多的,而是懂得控制风险的人;
  3. 如何从思维层面提升自己——不管你是全职还是副业创作者,希望这些想法能帮你突破“盒子”思维,或者,干脆打破那个盒子。

1# “我没时间”

美国人平均每天工作8.8小时——这个数字源自工业革命,被沿用至今,不是因为它最合理,而是因为人们习惯了。

罗伯特·欧文曾提出一个理想化的口号:“八小时劳动,八小时娱乐,八小时休息”,希望在保障工厂效率的同时,让人们工作得不过度。

尽管时代早已变了,这种对“工作时间”与“自我时间”的划分依然根深蒂固。我并不是来批判40小时工作制的(网上已经有太多关于“每周只工作4小时”的讨论),而是想挑战大家对“自我时间”的理解。

很多人觉得,一天工作累了,晚上就理所当然该属于“我”的时间,而“我”的时间通常就变成了:瘫在沙发上刷剧放空。

但如果我们不再把“自我时间”仅仅等同于休息,而是回归它真正的含义——那就是属于你自己的时间,用来关注你自己、靠近你想成为的样子。

如果你真的累了,那当然要休息;但如果你希望有一天成为创业者、创作者,那你必须拿出相当一部分“自我时间”去为此努力。梦想不会凭空出现。所谓的“我时间”,不该只是“别太累”的代名词,而是让你朝理想生活前进的助推器。

每天工作+睡觉大概占去16个小时,我们其实还有将近8小时的“自我时间”可以支配——一年就是接近3000小时。如果你用对了方式,这个时间足以做成很多事。

睡觉、通勤、工作、循环往复。
“多数人高估了一天能完成的事,低估了一年能做到的成就。”

人们还普遍误解了“打造可持续事业”所需的时间投入。是的,这需要努力,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你是否长期持续地努力。多数人忽略了“复利”的力量。

复利的威力

看看这两个公式:

  • 1.01³⁶⁵ = 37.8
  • 1.10³⁰ = 17.5

每天进步1%,持续一年,效果是每天进步10%、坚持一个月的两倍以上。关键不是突击,而是持续 + 复利的复合效应。

“当一切都是优先级时,就没有任何优先级。”

我发现很多人不是没有设定优先级,就是把所有事都当作优先级。虽然雄心壮志很重要,但想要真正做出成果,第一步就是明确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杂音。

“核心优先级”是动态变化的,但无论何时,你真正能专注的焦点,绝不会超过三个。

设定了焦点之后,下一步就是改变行为,活在你真正的优先级上。如果大多数人能诚实地回顾一下自己的时间使用,大概会发现现实远非如此。

日常时间使用示意图
以我自己为例,我的个人优先级每年都在进化:
  • 2017:工作、旅行、亲密关系
  • 2018:工作、学习编程、做副业项目
  • 2019:工作、扩展副业项目、输出想法(写作、演讲)

为了能在工作之外创造项目,我主动删减了很多干扰因素。比如:我不看电视,不通勤,目前也没有谈恋爱——这些都不是巧合,而是主动的选择

当然,这些选择中有些是暂时的(比如亲密关系),但我也会有意识地思考:当我想把某个元素重新引入生活时,它是让我更靠近目标,还是拖慢我前进的步伐?

我常用一个方法来帮助自己思考时间分配——把时间投资分成不同等级:

  • 如果某件事能帮助你靠近“北极星目标”,那就是一级投资
  • 如果完全无助成长,那就是四级投资

这并不是说你只能做一级的事,而是你花在每一层级上的时间,应该和你对它的重视程度相匹配。

示例图(建议你自己动手试着画一份)

时间投资分层示意(以每周 56 小时“自我时间”为例)

2# 保留工作的好处

希望上一个部分已经说服你:只要你能把价值观→优先级→行为调整一致,就完全可以一边上班,一边做副业项目。接下来,我想谈谈为什么“保留全职工作”不仅不是阻碍,反而可能是一种很棒的安排。

你是在拿工资学习

“有些工作环境确实很糟,但整个职场并不是。”

我常听人说:“我真等不及要辞职”,梦想着自己创业、当老板。但在你递辞呈之前,不妨问问自己:你想逃离的,到底是“上班”这件事,还是这个具体的岗位、甚至是你老板本人?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份能激励自己、赋能成长的工作。尤其在大公司里,你很少会是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人——也永远不会在所有维度都是最强的。这就意味着,你每天都有机会向比你厉害的人学习,还能拿工资。

白天的工作常让我接触到那些在副业中永远不会遇到的问题,也逼我在团队中去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硬技能到软技能,我都会刻意去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即便你将来真要单干,这些也全都用得上。

在当今灵活就业日渐普及的背景下,“边工作边做项目”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自我成长的新常态。我曾在 Twitter 上做了一个小调查,几百人中有相当比例就是这么做的。

保持思维清晰,让灵感常在

除了学习之外,保留全职工作还有一些非常实际的好处,能帮助你更长久地做出好项目。

就我自己而言,我发现工作与副业“泾渭分明”反而是一种快乐的来源。

每当我从工作状态切换到副业创作,我依然能感受到“做东西”的乐趣——因为它不是“我必须靠这个赚钱”的压迫,而仍然是一种自由表达。

当然,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副业能做大成事业,但至少现在,我在做项目时可以不被“立刻变现”的压力左右,专注做自己真正关心的东西。这让我更贴近自己的价值观。

换句话说,我关注的是“创造价值”,而不是“收割价值”。就像 Gumroad 的创始人 Sahil Lavingia 后来选择回归本心,或 Warby Parker 的创始人们坚持:

“我们创业之前就是朋友,我们承诺,无论多成功,彼此之间的公平对待都必须排在第一位。”
—— 亚当·格兰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正因为如此,我也能在发现项目“没价值”时果断放弃,不需要靠它吃饭,不需要向我不认可的投资人妥协,也不必违背初心去追风口。

“当你在一个领域有了保障,才能在另一个领域自由原创。”
——亚当·格兰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正是因为财务上有了兜底,我才不会慌乱赶进度、做半成品、推出未经验证的东西。反而能花时间把技能真正打磨好。

我常把自己比作一支“私募股”——不像上市公司那样一季一报、急功近利,而是能够长期投入自己,沉下心来做真正有价值的事。

换句话说,当创作的冲动与生活的生计彼此独立,我的决策就更清晰、也更高效。

多做试验,再决定全情投入

“企业家这个词的原义,是‘承担风险的人’。”
—— 亚当·格兰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人们常误以为:创业=豪赌一把,全职投入才叫“真敢拼”。但事实恰恰相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里就多次指出:最成功的创业者,不是最敢冒险的人,而是最懂怎么“控制风险”的人。

eBay 创始人 Pierre Omidyar,在网站上线后的头九个月,一直在继续写代码、做程序员,直到 eBay 的收入超过本职工资,他才离职。

Endeavor 联合创始人兼 CEO Linda Rottenberg 总结说:

“真正优秀的创业者,不是冒更大的险,而是把风险变得可控。”

书中还提到了一项长达14年的研究(1994–2008),跟踪了5000多位美国人创业前后的选择。

结果发现:那些选择保留本职工作的人,失败几率反而比辞职创业的人低了33%。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那些能登上《Fast Company》最具创新力榜单的创业者们,很多其实也都保留着“主业”。比如:

  • Nike 创始人 Phil Knight 一边当会计一边卖鞋,坚持了5年;
  • Apple 的 Steve Wozniak 创业时还在 HP 上班;
  • Google 创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创业时还在念博士。

书中还提到了更多类似的故事:

  • Queen 乐队吉他手 Brian May 在成名前主修天体物理;
  • 歌手 John Legend 出首张专辑后还在做咨询顾问;
  • Spanx 创始人 Sara Blakely 一边卖传真机一边打样创业,最终成为全球最年轻的白手起家女亿万富翁;
  • 作家 Stephen King 则在出版第一篇小说后,还做了7年的清洁工、老师和加油站工人。

我们都有不止一种热爱。人生真正重要的,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出策略性的转变

你没必要一下子切换到“另一场戏”。冒险看上去很酷,但真正酷的,是你在冒险之后,还能稳稳站在终点。

3# 重塑你的思维方式

不管你有没有决定在全职工作的同时做副业,我都相信:我们都可以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少自我设限。本节,我想和你分享一些可以帮助你跳出思维牢笼的路径。

别再非黑即白地思考问题

人们特别喜欢把一切事物分类、装进盒子。你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标签:

  • “你是技术型的,还是非技术型的?”
  • “你是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
  • “你是打工人,还是创业者?”

可现实哪有这么绝对?几乎所有事情,尤其是技能成长,都更像一条曲线而非一个标签。比如:你在哪一刻才算真正成了程序员?

真正有创造力的思考者,早就不再用二元对立来看世界。他们会把一件事看作是一个坡道、一座阶梯,或一个维恩图,而不是一个个互斥的方框。

当你抛弃非此即彼的框架,你才会看到那些隐藏的可能性——比如:你可以逐步加码你的副业,而不是一头热辞职“all in”。

优化你的人生系统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生效率的巅峰,那恐怕太天真了。我们每个人都有提升空间,不仅是在“做得更快”这件事上,更是在“别做那些不该做的事”这件事上。

如果你打算同时做多件事,一定要为它们分别设定独立的关键指标(KPI)。这在商业项目中很常见,但在个人生活中却极其稀缺。

比如:你能量化过去一年你在“自我成长”上花了多少时间吗?多数人恐怕答不上来。

一旦某件事没有明确的KPI,它自然就会被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我还想介绍一个概念:“元任务(Meta Work)”

我对元任务的定义是:

“如果你每天重复做这件事一年,你的生活会有本质变化吗?”

举个例子:

如果我每天花时间回邮件,坚持一年,我的人生会发生质变吗?答案是不会。

洗衣、买菜、美甲,这些事情同样如此。是的,Netflix 也在这个范畴里。

另一类任务,我称之为“绝对任务(Absolute Work)”。如果你坚持做这些事情,你的生活必然发生改变:

  • 每天阅读,坚持一年,你的知识面、创造力、阅读速度都会大幅提升;
  • 每天锻炼,坚持一年,你的健康一定有显著进步;
  • 每天学编程一小时,一年后你会拥有全新的技能。

元任务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你的目标,必须是“绝对的”

每天列待办事项时,确保至少有一项是“绝对任务”(记住:1.01³⁶⁵ = 37.8)。

另外,能自动化的“元任务”,就尽量自动化。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干扰项,除非它们本身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喜悦。

“一夜成名”是个神话

最后,我想戳破一个特别顽固的迷思:“一夜成功”。这个幻想,很多时候是被媒体制造出来的。

TechCrunch 不会报道某个创业者如何花了数年时间,一点点打磨出一家可持续、重视隐私、非独角兽但踏实靠谱的公司。

媒体只关注出挑的故事,可别忘了,那些人依然是“出挑的少数”。

我自己也花了好几年,才真正理解“持续爬坡”的意义。以前我总觉得,所有说“成功需要努力”的人,只是在为自己的幸运找借口。

“当我们惊叹于那些能引领创意、改变世界的原创者时,我们总以为他们天赋异禀。”
—— 亚当·格兰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但现实是: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时间去打磨。

是的,一边上班一边做项目,可能进展慢一点,但那也没关系。

如果你现在还在全职工作,不必把自己困在某个身份框里。你完全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点子开始,每周哪怕只花一个小时,慢慢积累,直到你觉得时机成熟,再考虑是否转为全职。

其实,这种把工作与项目区分开来的清晰心态,可能正是最健康、最理性的做法。

记住:没有哪个瞬间,你就“正式”变成了创业者。

所以你也完全没必要为了“成为某种人”而立刻辞职。